我校志愿者服务于上海自然博物馆
5 月 5 日上午,来自我校不同专业的 40 名“小绿螺”来到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开展持续一周的志愿者服务。“小绿螺”之名源自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绿植鹦鹉螺外形,将志愿服务的理念与自然科学的精神有机地整合。
责任造就志愿 服务大于一切
早晨 6:10 分,志愿者们准时在校门口,集体出发前往博物馆。尽管比上课的日子起得早得多,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还挂着一丝倦意,但一群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因为一颗志愿服务之心走到了一起,不需要太多言语的交流,穿上绿色的志愿者马甲便主动担起了责任。
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志愿者们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巨大的“鹦鹉螺”中,你到处都能看见“小绿螺”们活跃的身影:无论是像维持馆内进出秩序、指路引导、看护展品这样简单而机械的常规工作,还是处理突发状况、示范仪器使用这类灵活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志愿者们都能出色完成。
弘扬奉献精神 传递温暖笑容
此次的自然博物馆志愿者主要负责为游客作专业讲解,生动的现场演绎以及维持场内的秩序和确保馆内展品的安全。在五月四日的“自然博物馆志愿者动员大会”现场,同学们都踌躇满志,坚定不移地宣誓自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在为期六天的志愿服务中,震旦“小绿螺”们耐心细心地做好每天的本职工作。在人流众多的馆内努力地维持好馆内的秩序以及耐心地劝导游客们爱护馆内的珍贵藏品。在面对游客各种问题时,我们的志愿者们每每都带着温暖的微笑回答着,让游客度过一个愉快的旅程。
来自我院 14 级新闻班的胡玉倩的工作是为游客讲解怎样使用增强现实感 APP ,她在采访时说道:“虽然我每次都在重复做同样的工作,但是每当游客通过 APP 看到动物从博物馆走出去而惊呼雀跃时,内心深处非常的满足。”
热心奉献自我 燃烧无悔青春
“在志愿服务的六天时间里,我第一天被分配到生态万象区其中一个叫做走进非洲的场馆,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重点馆,不仅因为里面的展品都是动物标本,更重要的是这里有每隔一小时一次的走进非洲多媒体秀。很累,也很考验我们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但是所幸我和其他志愿者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为人服务让我们更能发现自身的价值。”我校自然博物馆志愿者的领队——广告专业的夏王怡级说道。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同学还能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参观者提供讲解,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又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一举两得。然而再苦再累,也没有任何人退出。虽然休息的时间短暂,但大家都乐在其中,收获了许多。有些人收获了友谊,有些人在与人沟通方面得到了锻炼,但更多的则是一种作为志愿者默默付出后所获得的心灵上的满足。很多同学都表示以后若有机会,还会再去做志愿者锻炼自己。
据悉,我校共计招募近 120 名志愿者,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展长期的志愿服务。“小绿螺”们将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迎接广大游客的到来,为社会的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
胡玉倩 丁巾洛 张和培 郭万茹 撰稿